国内汽车产业的迅速蓬勃发展,不仅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增长的原动力,同时也圆了无数国人的“汽车梦”。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了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继续稳居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
但另外一组数据却显示,汽车投诉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凸显了我国汽车社会的不成熟。
中消协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投诉16805件,同比增长19.2%,投诉量再创新高。各类汽车投诉中,涉及质量安全问题的超过半数,占到了54.7%,涉及质量争议的投诉更是超过80%。
汽车产品投诉率高,消费纠纷处置难,“无法可依”是重要因素。而关键问题直接指向多年“难产”的汽车“三包”。
有专家分析,我国车主在维权道路上有四道坎儿:一是举证难;二是汽车厂商、经销商、质量监管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三是无处申诉;四是汽车行业的多头管理。尤其以举证难更为关键。据介绍,国家认可的整车汽车质量鉴定检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不超过30家,且一辆车的检测费用就高达5至9万元,一般消费者根本承受不起。因此要证明车辆确实存在质量缺陷,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此外,由于汽车属于高科技产品,工艺科技都较为先进,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才能了解和辨别发生故障的原因和需要更换的部件,普通消费者不懂也不会多在意这些细节,往往忽略了对证据的保留。
汽车维权艰难,使汽车“三包”政策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酝酿出台汽车“三包”规定,期间历经九稿。2011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召开听证会对搁置近7年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进行听证。该规定明确了哪些情况下汽车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更换、修理以及给予补偿的问题,还规定了受理消费者申诉的为质检等部门,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对应。不久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俗称汽车三包)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显示国家相关立法的进程正在渐行渐近,给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带来了希望。
有专家预言,未来汽车立法修订时,将汽车列入“三包”产品的可能性还是很小。这是由汽车这一产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国内外都有这样的惯例,汽车一旦开过,就是二手车了,在德国,无论多新的二手车,都会立马贬值20%。但专家建议,汽车“三包”立法,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相关经验,如美国“柠檬法”、韩国“缺陷物保修责任法”、日本“产品责任法”等,都对缺陷汽车产品退、换作出相关规定,这对其汽车行业并未造成冲击,反而经过严格执行,对本国汽车产业和汽车品牌质量形象,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北京二中院关于汽车消费维权的多起案例,不仅以判决方式彰显消费者维权的胜利,而且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在释放一种信号,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司法的力度在加强。这是汽车消费者维权迈出的一大步。
|